——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阶段特征综述(教师引领学生归纳理解)一、考情备考分析(《导与练》P671、考点清单: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边疆危机戊戌变法甲午战争2、高频考点:本考点全国卷考查较少,考查角度主要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近代前期的重大事件。3.命题特点:多从新的研究角度来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设置出相应的考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对旧有知识体系的冲击较大。4、试作高考题:联系导与练的连考题来检测二、教学环节设计:(一)主干基础知识整合与过关:在学生自主看书整合的基础上,老师检测。主要是对西方近代对华侵略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结合,在国内外大环境下突显转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发展。(二)重点问题理解:(重点对高频考点的挖掘深入,联系导与练的史料探究逐一攻破)1、对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分析(主要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中国近代条约体系的结合来加以补充,知识体现在必修一教材以及近代一系列史料的解列强侵华1840年—1895年中国人民的抗争1840年—1895年经济西方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政治1)西方的侵略战争2)不平等条约的签订3)近代中国领土的沦丧4)中国近代主权的丧失1)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2)中国人民维护主权的斗争3)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思想1)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传入2)宗教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近代中国的保守主义与思想解放2)不同的阶层和政治派别的救国主张国际关系1)列强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原料和市场(商品输出),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国为主导的东亚国际关系被打破。2)西方和日本的崛起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1)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近代国际关系体系2)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形成和系统发展读之中)。2、对1840年以来中国的外交机构的变化的补充讲授。(补充知识包括五口通常大臣、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驻外大使馆、领事馆以及外务部的成立)。3、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认识。(近五年来的学术热点,可联系《近代史研究》近五年来相关论文加以阐述,尤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文革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研究)4、近代中日关系的变迁(向学生补充中日近代化的过程的异同)5.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的准确定义(P68页)(三)学术前沿:1.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介绍: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晚清史》);“中国中心观”(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历史“新陈代谢”理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革命范式: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代化范式:蒋廷黻、陈恭禄、罗荣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陈恭禄:《中国近代史》,罗荣渠《现代化新论》),2.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范文澜、郭沫若:1840年—1919年;李侃、李时岳:1840年—1949年;殷海光、张玉法:1840年—1911年。三、练习巩固《课时集训》(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选择评讲)《检测试题》学生定时训练,自主批改,老师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