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教材分析这一章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改良运动失败后,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最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随后又出现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革命派为了维护革命果实又展开了一次又一次反独裁专制的斗争。本章上承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下启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革命的准备过程,主要讲了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起义。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全国性革命政党的建立,并颁布了其革命纲领,孙中山则把这一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既有其进步性,又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之后革命派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却预示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三民主义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之下,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论战,与此同时革命派又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知识目标:同盟会的建立、性质和政纲、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能力目标:(1)评价三民主义,;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归纳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三民主义的评价,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己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实基础,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能力和方法: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能力,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为这以后的学习做了准备。三、学习过程及学法指导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学会结合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1)建立的背景:(学会从阶级、思想、组织、形势四个方面来理解)①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⑧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即革命派形成(组织基础)。④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感到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形势基础)。(2)组成:在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组成。(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归纳)(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实质是一样的)(5)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用心爱心专心12.三民主义内容及评价(学会结合材料,根据三民主义的内容,来分析理解其进步性及局限性,从而的出正确的评价)(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相关资料:材料一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分析:(结合材料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如提问:民族主义的主要矛头对准谁?)进步性: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强调了民族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孤立了清于朝,加速了清手朝的灭亡,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局限性:①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族国家。②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表人物清政府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相关资料:“今者由平民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