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简述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了解康熙帝解决地方叛乱与分裂势力的主要措施;2、过程和方法: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分析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感受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技术应用对应PPT页码拍摄要求10导入学生看图片:2课程说明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月15日一、少年皇帝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教师导入:清圣祖仁皇帝8岁登基69岁驾崩年号康熙万民康宁天下兴盛为什么康熙的庙号是圣祖?他开创了什么?我们来学习这节课。一、少年皇帝1.康熙初年的内外形势内部大权旁落、南有三藩、台湾、西北有新疆、东北有沙俄势力,还有民族矛盾。2.清除权臣,亲领朝政四大辅政:索尼(稳重)苏克萨哈(耿直)遏必隆(随和)鳌拜(勇猛)铲除鳌拜三步:1.支开鳌拜的亲信2.培养自己的亲信3.铲除鳌拜康熙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拿到了大权,为日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基础。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1.平定“三藩”“三藩”即“三大藩王”为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解释三藩概念。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两则材料表现平定三藩的重视和决心。2.统一台湾郑成功及其子郑经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中国通史全编》用材料解释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4689112二、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三、维护国家主权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围。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两则材料体现台湾弃留之争,提问保留台湾的意义。答:留守台湾可以保障东南地区的海防安全;可以防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用康熙帝为郑成功祠题写的对联,体现康熙对于台湾民心的收服。3.平定准部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用材料解释准部问题的概念。用图片展示3次御驾亲征的过程。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清圣祖实录》康熙采用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要达到什么目的?答:民族和睦的政策;目的是要稳定边疆。4.缓和民族矛盾开科取士,尊崇儒学确立孔子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开《明史》馆,召五十名饱学之士为翰林编写《明史》康熙缓和满汉民族的矛盾为崇文使用图片学生理解康熙缓和其他民族矛盾使用的方法为尊教。三、维护国家主权用图片展示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重点:1、维护东北边疆稳定2、划定了国界而不是疆域13151718-2021232426-283总结课后思考3、使用了“中国”概念一、少年皇帝1.康熙初年的内外形势2.清除权臣,亲领朝政二、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3.打击准噶尔分裂势力4.缓和民族矛盾三、维护国家主权提问:有人说康熙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和创立者。本课提到康熙的哪些措施与政策会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回答:对文化与宗教的推崇;和睦的民族政策;对侵略者和分裂者的打击。29-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