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分析概述•失效现象观察与描述•失效样品收集与处理•失效原因分析目录•失效机理研究•失效预防措施制定与实施失效分析概述失效定义与分类01失效定义产品、材料、零件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状态。02失效分类功能失效、外观失效、结构失效、性能失效等。失效分析的意义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优化产品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预防类似失效的再次发生为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失效分析的步骤明确失效现象和收集失效信息进行失效模式和原因分析0103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跟踪验证和持续改进0204失效现象观察与描述失效现象的观察观察失效现象01通过观察产品或系统的外观、功能、性能等方面,确定是否存在失效现象。确定失效部位02根据失效现象,确定失效发生的部位,如某一部分、某个元件或某条线路等。记录失效现象03详细记录失效现象,包括失效部位、失效特征、失效时间等。失效现象的描述描述失效特征01对失效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失效部位的特征、失效的严重程度等。描述失效时间02记录失效发生的时间,包括失效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等。描述环境条件03记录失效发生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压力等,以便分析失效原因。失效现象的记录010203制作失效记录保存失效记录共享失效记录将观察到的失效现象、描述的失效特征、失效时间以及环境条件等信息制作成详细的失效记录。将失效记录妥善保存,以便后续分析失效原因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失效记录与其他相关人员共享,以便共同分析失效原因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失效样品收集与处理失效样品收集明确收集目的选择合适来源记录相关信息在收集失效样品时,应明确失效分析的目的和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样品。根据失效分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来源,如生产线、客户投诉、可靠性测试等。在收集样品时,应记录有关样品的相关信息,如样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使用环境等。失效样品处理外观检查分解和分离根据失效分析的需要,对失效样品进行分解和分离,提取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失效样品进行外观检查,了解样品的损坏情况,初步判断失效原因。清洗和处理对失效样品进行清洗和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污垢、油脂和其他杂质,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失效样品保存妥善保管确保失效样品的妥善保管,防止其受到进一步损坏或污染。分类保存将失效样品按照不同的失效模式和原因进行分类保存,以便后续分析和对比。记录保存对失效样品的保存情况进行记录,以便后续追踪和查询。失效原因分析失效原因初步分析观察失效现象收集失效信息初步分析失效原因通过外观检查、功能测试等方法,对失效产品进行初步观察,确定失效现象和特征。收集与失效相关的信息,如使用环境、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异常情况等。根据失效现象和收集到的信息,初步分析可能导致失效的原因。失效原因深入分析深入了解产品结构对产品进行拆解,了解其内部结构和组成,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检测失效部位对失效部位进行详细检测,包括材料成分、微观结构、物理性能等,以确定失效部位的详细情况。分析失效机理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失效机理,包括应力、温度、腐蚀等因素对产品失效的影响。失效原因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失效原因将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产品失效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防止类似失效再次发生。验证改进措施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失效机理研究失效机理研究方法现场调查010203收集失效产品的信息,包括使用环境、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失效现象分析对失效产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外观检查、内部结构检查、性能测试等,以确定失效现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对失效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失效模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为后续的失效机理研究提供依据。失效机理研究流程失效现象分类收集失效案例收集各种失效案例,包括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失效现象。对收集到的失效案例进行分类,确定失效现象的类型和特点。失效机理研究建立失效模型根据失效现象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失效模型,为后续的失效机理研究提供基础。利用各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