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练习题(附答案)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同步训练一、填空。1.《史记》由汉朝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4.唐朝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两代尤然。5.《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等,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6.《史记》记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司马迁意主尊汉的缘故。7.《史记》虽然窃比《》,却并不用那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8.《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的。十,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类记各方面人物。9.《史记》以后,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10.班固的《汉书》是用《》作底本的。11.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奉汉和帝命与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12.所谓“华”是指汉代是个的时代,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13.《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就史论史,(人名)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14.《汉书》采用了《》的体制,却以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的体制,断代成书。【答案】1.司马迁纪传断代2.黄帝汉武帝1303.正史4.明、清5.太史公魏、晋6.汉事7.春秋咬文嚼字8.编年表世家列传9.班彪10.《后传》11.班昭马续12.辞赋散行排偶13.班固14.史记汉事汉书二、选择。15.下面对《史记》的陈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C)A.司马迁早期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在《史记》中的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都有这方面的原因。B.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