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月考试题2022.1.10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确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化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到底看重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全部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对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欢快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欢快。但什么是欢快?欢快就是身体的无苦痛和灵魂的无苦恼。身体健康、灵魂清静,就是欢快,就是幸福。他们还特殊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欢快,要理智地去寻求欢快。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欢快,而给自己埋下一个苦痛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苦痛。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贵重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格外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欢快,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欢快,但是超诞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苦痛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欢快,但是欢快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分的,一个人只有各种欢快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欢快更深刻、更长久、更猛烈、更奇特。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欢快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欢快,还强调精神自由的欢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欢快。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抱负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行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苦痛。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苦痛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欢快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苦痛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行能的。假如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的确是不行能的。但是假如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格外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苦痛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欢快。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肯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生疏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B.依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苦痛和灵魂无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见则与之相反。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欢快,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欢快,最终你得到的或许是更大的苦痛。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欢快,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欢快才会更深刻、更长久、更猛烈、更奇特。C.叔本华认为人生布满着苦痛和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