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1页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练习题一、探究下列问题。【经济之盛】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4分)【政治之盛】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6分)【外交之盛】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第2页共21页要作用。(4分)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陈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材料二如图。材料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1)材料一中,“旧亦有之”,你认为“旧”应该指何时?(2分)(2)材料二中的图一人物被称为“医圣”,他是谁?后世称之为“医圣”的原因是什么?图二人物主要有哪些贡献?(6分)(3)司马迁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著书的态度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6分)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割据,王朝更替,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第3页共21页(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4分)(2)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哪一场战役?(2分)(3)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2分)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4)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4分)材料三知识结构图。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③提倡学习中原文化K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5)填出上面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地点。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4分)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第4页共21页——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如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6分)(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6分)(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1)两汉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原因是什么?(2分)(2)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分)第5页共21页(3)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2分)(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2分)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官员们给皇帝上书,都用布包着,叫书囊。时间长了,书囊存了很多,文帝舍不得丢弃,于是就命人把这些五颜六色的书囊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