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练习题(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下图为“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完成2、图2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图(单位:℃)。”读图回答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读图完成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下列关于甲、乙、丁三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丁地比甲地气温日较差大B.甲地比丁地太阳辐射强D.甲地比丁地气温高是由于其海拔低D.乙地比甲地降水多是受海洋的影响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3、造成图中A地区等温线密集的主导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D.季风环流4、图中B地等温线的数值应该是()A.大约32℃B.在28℃—32℃之间C.在24℃—28℃之间D.小于24℃5、.E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影响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人为活动6.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不可能为()A.山峰B.盆地C.湖泊D.城市7.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8、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弱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2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39、读下图,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10、读下图,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11、下图为(1951~1994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冬季冷冻灾害频次图,读图分析,图中A、B、C三地比较,冬季冻害严重的是,试从地形角度分析此地冻害严重的原因12、D湖泊(图14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14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14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3、下图为某地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温度的范围是__________,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4(2)依据上题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乙、丙两地冬季气温高低,并分析原因。(3)试分析丁地等温线弯曲的原因。14、读中国一月、七月均温分布图,回答(1)、总结一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2)、总结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15、【15全国一】阅读材料,完成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C。(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5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4.0℃。(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