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及其测量教学内容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且初中阶段对于质量的概念要求比较简单。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初二的学生,对“质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常常把“物体”和“物质”混为一谈,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认识不清,所以要对学生的这些错误认知进行纠正,但不能只靠说教,要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2、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教学方法:启发法、观察法教学媒体:ppt、投影教学过程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二、新课教学1、例举生活中买东西的经历,引出物体具有质量。2、出示ppt自行车的图片。3、提问:自行车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4、教师总结:物体与物质不同,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物质”和“物体”容易混淆。一、质量的概念1、展示实物: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砝码(铁球),并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物体的质量不同。2、提问: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两个砝码(铁球)的质量是不同,为什么同样是由不锈钢做成的,但他们的质量不同呢?到底什么是物体的质量呢?(追问:他们所含的不锈钢这种物质一样吗?)学生观察图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物体的质量不同,充分调动其视、听、感、脑全方位配合。学生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3、总结得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所以质量不同。4、给出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二、质量是物体的自身属性。(板书)1、ppt出示图片。2、教师提问:①一块铁,把它做成一个铁锅,它的质量改变吗?得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改变而改变。②一块冰融化成水,它的质量改变吗?得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物态改变而改变。③宇航员从地球到月球,他的质量改变吗?得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④给金属加热,它的质量改变吗?得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3、关于质量概念及属性的练习题。三、质量的符号(板书)(英文中mass首字母)四、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得知质量是物体的自身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温度等改变而改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回想质量的单位。2、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从大到小):1t=1000kg此处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可以说出。1kg=1000g1g=1000mg1、生活常用单位:1kg=1公斤=2斤1斤=500g1斤=10两1两=50g2、单位换算练习:1)5t=5×109mg2)50g=50×10-6t=50×10–6t3)6000g=6kg4)80mg=0.08g5)3kg=3×106mg6)3700mg=3.7g7)0.04t=40kg8)1.6mg=1.6×10–6kg五、质量的估测1、出示ppt图片,让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量级。2、给出一些常见、常考的物体质量的估测。3、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估测质量。4、质量估测的练习题。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前面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此处是再次熟悉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培养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教学过程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回顾课堂课后作业书P481—3板书设计§2.1质量及其测量一、质量的概念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二、质量是物体的自身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温度改变而改变。三、质量的表示符号:m四、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常用单位:t、kg、g、mg3、生活常用单位:公斤、斤、两教学反思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这节课我才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在进行适当的补充,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