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酸和碱(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氢氧化钠(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进一步提高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2、会用氢氧化钠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1、用氢氧化钠的性质并联系物理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认识规律的能力。2、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3、学会观察、实验、记录、探索、设计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2、以实验为载体,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二、重难点:[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难点]氢氧化钠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三、课前准备:药品: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一瓶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仪器:试管、表面皿、胶头滴管、集气瓶、玻璃盖。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瓶的魔力实验。学生观看,质疑,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制造悬望。念。二.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多媒体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洗净的鸡爪,另一张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鸡爪。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氢氧化钠强腐蚀性的认识,加深印象二.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教师见解: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由于它有强腐蚀性,故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学生聆听,了解氢氧化钠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真正使用氢氧化钠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a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潮解现象(作干燥剂)b.指导学生做氢氧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知识,产生满足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三、氢氧化钠(NaOH)的物理性质化钠固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归纳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学生边实验边总结,填写实验报告,总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5..[过度]以上我们认识了NaOH的物理性质,下面请联系酸的学习,通过实验归纳NaOH的化学性质。学生回忆,总结规律。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承上启下四.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1.氢氧化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指导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归纳。教师演示“塑料瓶变瘪”的实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塑料瓶为何借助实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基四.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验。变瘪?。本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塑料瓶变瘪”的原因。学生讨论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C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造成的。使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到实质的分析归纳。少数学生质疑:CO2可能易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才造成的;你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CO2肯定和氢氧化钠溶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讨论、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证明CO2肯定和氢氧化钠溶发生反应了,并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的意识。问:在瓶的魔力实验中,玻璃盖为何不会掉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讲解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你知道了吗?问:氢氧化钠应保存,为什么?学生交流,思考,回答。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工厂烧含硫的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烧碱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讨论、回答:烧碱溶液可与二氧化硫气体反应。2NaOH+SO2=Na2SO3+H2O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此类反应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讨论得出结论:NaOH+非金属氧化物盐+水(黑板上板书)学会比较找规律的学习方法。教师最后归纳NaOH的性质。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加深同学们对氢氧化钠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从物质使学生认识到合理五、学习氢氧化钠NaOH的用途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