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我说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花”主体课文《古诗二首》中的《江畔独步寻花》。下面我从本课的设计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特色、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及板书等七个方面加以说明。一、基本理念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二、说教材。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6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北师大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把握古诗的韵味美。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好美丽,感悟诗人的情感。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文,感受春花的美丽。2、难点:初步理解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五、说教学设计的特色在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引探法及“背景再现”引导学生理解走进作者、走进画面,进行感情朗读,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进入诗境中感悟诗情,感悟作者的迷醉与惊喜。六、说教法及学法运用在本课时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的古诗教学方法,充分运用“金钥匙”来引导学生学习:问题一:诗中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学法推荐: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词语)问题二:诗人怎么描写这些景物?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学法推荐:默读古诗,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回想自己赏花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简单的批注。在接下来的学习成果汇报中可以看出,这些方法运用得比较得当、到位,适合学生学习本首古诗。七、说教学流程我本课一共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导入→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的对仗美→理解古诗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画面→入诗境悟诗情,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回归全诗,整体感知→课堂检测→语文课外实践。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个环节“链接旧知,导入新课。”具体是这样的:1、出示“读一读”中的《春日》,引读背诵。师:孩子们,伴着校园的第一抹新绿,我们走进了明媚的春天。(出示《春日》,齐读。)2、师:春日的泗水滨清风拂面,万紫千红。黄四娘家的春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读的——(板课题)(1)学生齐读课题。(2)写课题:“请和老师一起将课题工工整整地写在练习本上,如果写错了或写得不满意,可用修改符号修改,彻底告别修正液。”(3)点评。(设计理念:一是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很自然引出新课。二是针对本班学生写字潦草、不规范、乱涂乱改的现象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写字习惯。)另外,我觉得最满意、最精彩的是第五个环节“回归全诗,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没有情境,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品味;没有品味,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拓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1、创设情境:(1)出示9:资料再现。杜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