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重、难点)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重点)1.通过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领悟“假说—演绎法”。2.通过对萨顿的思路分析,领悟并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1.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果蝇的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摩尔根通过将果蝇的眼色(红色和白色)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3)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4)摩尔根新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所用的实验方法相同。()2.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3.蝗虫的所有遗传物质都位于染色体上。()4.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5.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提示:1.×萨顿的假说利用的是类比推理,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利用的是假说—演绎法。2.√3.×蝗虫细胞的细胞质(如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遗传物质,这些遗传物质不存在于染色体上。4.×有些非等位基因也可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5.√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问题探究]果蝇以发酵烂水果上的酵母为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地区。早在1908年由天才遗传学家摩尔根把它带上了遗传学研究的历史舞台,在此后约30年的时间中,果蝇成为经典遗传学的“主角”,在遗传学各个层次的研究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请分析作答: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相对性状多、区分明显;②培养周期短;③成本低;④易饲养;⑤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等。2.如图表示(填“雌”或“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其体细胞中含有对染色体,其中Ⅱ、Ⅲ、Ⅳ为,X、Y为。3.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多只红眼雌果蝇交配,获得F1,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F2。(1)F1全为红眼,F2中雌果蝇全为,雄果蝇既有,又有,且F2中红眼果蝇数量约占,说明性状表现与有关。(2)上述果蝇眼色中,是显性性状,受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3)摩尔根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解释: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4)摩尔根利用实验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到实验结论:。提示:2.雄4常染色体性染色体3.(1)红眼红眼白眼3/4性别(2)红眼一符合(3)X染色体等位基因(4)测交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归纳总结]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假说一演绎分析1.实验现象——发现问题2.理论分析——提出假说(1)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2)F1全为红眼,则红眼是显性性状。(3)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4)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即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关基因。各种果蝇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如下表:雌果蝇雄果绳基因型XWXWXWXwXwXwXWYXwY表现型红眼红眼白眼红眼白眼[注:其中(1)(2)(3)为理论分析,(4)为假说。]3.演绎推理——实验检验(1)实验一:F2中白眼雄果蝇与F1中红眼雌果蝇交配。①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则遗传图解如下:②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则遗传图解如下:③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遗传图解如下:说明:①②③实验结果相同,故根据本实验结果无法验证假说,但通过本实验得到了白眼雌果蝇。(2)实验二:利用“实验一”得到的白眼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