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击鼠标自动滚屏《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生字词(略)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结构1、回故乡(1--5)少年闰土2、在故乡(6--77)杨二嫂3、离故乡(78--结尾)中年闰土七、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二.变化(一)景1.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萧索的荒村2.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二)闰土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写:健康可爱:外貌描写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小英雄聪明勇敢:捕鸟、刺猹和我的关系:好朋友中年闰土:——木偶人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结: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