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行道树》三维目标新教案张晓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等词语;2.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重点与难点:文中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14课时一、导入新课: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二、检查预习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1)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7)冉冉(rǎ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三、作者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四、课文研讨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2.探究讨论: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3.探究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4.探究讨论: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5.探究讨论: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6.探究讨论: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7.探究讨论: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8.探究讨论: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自抒己见。六、小结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一八、教学反思7第一次真好周素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生词;认识第一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