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文内容和情感2.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夜雨寄北》教师引领2.《登幽州台歌》学生自主、合作、教师点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语文课。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不仅中国人喜欢,而且还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今天我们上一节诗词复习课。这学期我们学过了几首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描写“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古诗是谁写的?哪首诗?导入本课的学习。书写标题:诗词复习《夜雨寄北》《登幽州台歌》(唐诗无国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古诗句导入)首先是对《夜雨寄北》的复习,从三个方面把握:记诵、把握内容、赏析。二、复习《夜雨寄北》(一)记诵(三个方面)1.诗词。2.文学常识。3.注释。1.记诵诗词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先站起来互相检查,背过的坐下。完后一齐背诵。)默写诗词(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并改错。)2).记诵文学常识(用齐答的方式。)夲诗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1)题解:《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长安在巴蜀的东北,所以说“寄北”。3).记诵注释(用单独回答的方式)【却】再。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何当:什么时候。期:期限。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共剪西窗烛:一起在窗下剪去烧焦的灯芯,意思是在灯下夜话。话:闲叙,漫谈。4)翻译课文(二)把握内容(用原文回答,齐答)1、找同学翻译课文2、真题演练1)、写出了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运用反衬写法,来表现诗人孤寂心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最后两句是由当前离愁别绪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乐相聚的憧憬。(三)、赏析1简析“君问归期未有期”此句以“君”直呼对方,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勾画出一幅夫妻温情脉脉的画面。看似平淡,却流露出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委婉、深情、耐人寻味。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2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教师学生一起完成)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一个"秋"字,点明季节,,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简析“涨”用的妙处“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指导学生总结赏析古诗的方法情景交融,关键词语。)3请简要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何当”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之郁闷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剪烛西窗,原指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的感情。后泛指亲友聚谈。由当前的离愁别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时欢乐的憧憬。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跨越了时空限制,用未来欢乐来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徘徊,回肠荡气。4、总结主题:(生总结)这首诗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语言朴素,情真意切。真题演练PPT(四、)赏析古诗的方法(师生一起总结,教师板书)1、从关键词语2、抒情方式3、体会感情4.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没有,复习已学过的古诗)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2)赏析“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想象丰富,运用拟人,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