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电荷二.重点、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电量及其单位。3.常识性了解原子结构,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知道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及电流方向的规定。5.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6.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三.知识点分析:本章是学习电学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预备知识,主要内容有:摩擦起电、电流、导体和绝缘体、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本章的重点是电路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的知识,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的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要使初中学生对电学具有比较系统的知识,就有必要以简单的静电现象作为学习的起点。教材在讲述摩擦起电的基础上,给出了电的概念和电量的单位。第二节“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这一节首先让学生知道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并且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此基础上教材讲述了摩擦起电的原因,并指出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第三节“电流”。电流的初步概念,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从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有短暂电流出现这一实验来引出电流的概念,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知电荷是从哪个验电器移动到哪个验电器的,以说明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还可以从这个实验说明,这里的电流是短暂的,由此引入小灯泡与干电池、开关串联的电路可以产生持续电流,引出电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材讲述了电流方向的规定。第四节“导体和绝缘体”从连接用电器的导线出发,用实验来观察物质有容易导电的,也有不容易导电的,自然地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后,应能联系实际,判别用电器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消除对电的恐慎心理,以便在日常用电中,正确使用好用电器。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又为学习用电常识作了一定程度的准备。怎样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原子结构的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用这一理论解释各种电现象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它的另一部分。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它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说,一个物体得到了电荷,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失去了电荷。(2)自然界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越多,它们对外的作用就越强,异种电荷在一起,它们对外的作用将互相抵消。若正、负电荷数量相同时,它们对外作用完全抵消,这就是电的“中和”。因此,所谓物体不带电,并不是物体内没有电荷,而是物体内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带电,是因为物体内正、负电荷的数量不相等,若正电荷数量大于负电荷,物体带正电;反之,物体带负电。(3)原子核的质量远远大于核外电子的质量。因此,原子核不容易发生转移。在静电现象中,电荷的转移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我们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电现象时,尤应注意这一点。(4)各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因而物质得失电子的本领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摩擦起电等各种带电现象。金属的外层电子容易丢失,这些从原子内跑出来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所以金属容易导电。绝缘体内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缚,不容易成为自由电子,所以它不容易导电。但是利用强电力作用、高温等方法可以使一部分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于是绝缘体变成了导体。为什么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不是电流的方向?在历史上,开始研究电流时要规定电流的方向。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现在知道,金属中电流是由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子是带负电的,当然,按规定所说,金属中自由电子方向不能是电流的方向。那么是否有必要重新规定电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