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寻常、称心如意、笑吟吟、蓬勃、有声有色、妖娆”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教学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父亲的名言或文章,一起品读。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课下大家已经从爸爸妈妈那里了解了他们小时候的玩具和心爱之物,谁来说说都有什么?(生交流)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小东西的经历呢?谁来谈一谈其中的乐趣?(生交流)那么本文写到的内容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父女情结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去深入了解。二、走进作者。迟子建,女,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达五百万字,出版著作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向着白夜旅行》等。除连续获得鲁迅文学奖外,还曾获得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三、解读课题。“祭”,祭奠。“灯祭”,用灯祭奠父亲。本文以“灯祭”为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四、检查预习。1、自己初读课文。2、认读生字。3、开火车读课文,纠正读音。4、质疑。5、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小结:全文以灯为线索,写了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五、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2段):写父亲为“我”做灯。第二部分(3-8段):写“我”提灯过年。第三部分(9-14段):写“我”给父亲送灯。第二课时一、解读文本。1、出示中心问题“为什么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从哪里看出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2、围绕中心问题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边读边想,边划边写。3、小组交流。4、集体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的交流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体会:(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文章开头以回忆的口吻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温馨的场景。“那灯是不寻常的”,点明了灯在我心中的位置不寻常。(2)“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从底座的下方穿到另一个眼儿中,再把铁丝的两头牵引到灯罩口的上方,扭结成提手,灯座便大功告成了。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嚓’地点燃蜡烛,轻轻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作者对做灯的过程描写细致,详细具体,让人一目了然,我们好像真的跟着作者看到了那“不寻常”的灯是如何一步步做成的,也正因为“我”年年看父亲给我做灯,所“我”才对做灯的过程熟记于心。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那灯是不寻常的”。(3)“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提着父亲给“我”做的灯过年,心里多美啊!说明了一个小姑娘在父爱的呵护下是多么幸福和快乐,她在炫耀父亲做的灯,也在炫耀着做女儿的骄傲。更包含着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串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寻常”。(4)“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家中的希望。过年的喜庆,再添上父亲的张罗——放鞭炮、做各种灯、贴春联这些年的节目,年自然就显得有声有色。再加上父亲送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