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一、教材分析文言文《活见鬼》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第九单元“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古文的韵味。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白话文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从而得到的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根本没有鬼的启示。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四、教学过程(一)“鬼”字入手,体会文题。板书课题,指导“鬼”的写法.齐读课题,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名字就是——活见鬼。(二)预习展示,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本课的六个生字和多音字“撩”“亟”“号”的读音。(2)回归课文,再读。课件出示段落。男女生赛读,纠正字音和断句,读通课文。2.古文与译文对读,读懂文意。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同桌间合作读。理解重点文言词的意思。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文言文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过渡:尝试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三)深入研读,走进故事。师:读这个笑话,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学生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学生汇报。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指名读文,学生评价。师引导学生想象两人闯入时的画面。自由练读:关注关键词(亟、遇鬼、踉跄、号呼……)指名读文,师范读,生再读。过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可笑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师:怎么办呀,一不做二不休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赴饮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引读:好一个撑伞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可是,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撑伞者,投伞者又是怎样的呢?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撑伞者和投伞者的心里所想。(师: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引读:正是因为有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过渡:两个人,就这样见面了。大屏幕出示: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