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探讨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极地附近的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与苔原景观,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讨论: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本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实验材料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鑫方法步骤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结果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讨论:1.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2.生态缸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3.达到稳定状态后,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有无变化?如有,是怎样变化的?课题: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在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缸时,除了参考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2)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的生物数量要合适。(3)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4)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2.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及基质变化等。(2)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3)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4)依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用心爱心专心异的原因。练习一、基础题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1)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2)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3)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2.地球上有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荒漠生态系统;(4)湖泊生态系统;(5)苔原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果园生态系统;(8)海洋生态系统;(9)池塘生态系统;(10)湿地生态系统;(11)人工林地生态系统;(12)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上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较弱的是();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恢复较慢的是()。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6、7、11);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二、拓展题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提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