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学时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目标】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对“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把握难易,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学习策略】对比、梳理本节基本内容,如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能够举例说明或根据图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说明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类改造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活动建议1:结合教材,投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类活动图片,从“生产力水平”、“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人地关系”三方面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演变时期生产方式环境问题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体现的主要人地关系理论采猎文明采集和狩猎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人类依赖环境、崇拜环境,人地关系和谐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人地关系开始紧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对改造自然人类中心论简单脆弱抗性增强工业文明工业科技突飞猛进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人地关系恶化征服自然人类中心论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寻求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谋求人地协调人地伙伴论考点诠释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原则活动建议2:投影“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图1)”,以图为载体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原则,完成表格相应内容。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三大子系统含义生态持续发展()图1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2)完成知识联系图,理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制约因素、实现的首要条件和目标。考点诠释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活动建议3:投影各类典型图片,以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必然性(1)我国的人口问题及相应的人口战略人口问题人口战略人口众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人口结构不合理(2)我国的资源问题和资源战略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考虑承载力考虑承载力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发展的持续性资源短缺资源问题资源战略(3)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战略(4)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稳定战略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的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向可持续的模式转变。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特征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结果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危机(3)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保持扩大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境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制约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把摆在首位把实现_________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在保证_______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