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6.6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2、过程与方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教学难点: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生鸡蛋、铺有较厚的海绵垫的白铁桶、细线、金属小球、橡皮筋、铁架台等,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第六节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一)引入新课鸡蛋落地,事先在一个白铁桶的底部垫上一层海绵,让一个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白铁桶里,事先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缓冲装置的模拟,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释放后重物下落可以把细线拉断,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就不会断了。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轮船边缘及轮渡的码头上都装有橡皮轮胎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探究其中的奥秘。(二)进行新课1、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刻初速度为v,在t′时刻的末速度为v′,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用心爱心专心v′vF公式自己推导。推导过程:结论: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2、动量定理物理学中把力F与作用时间的,称为力的冲量,记为I,即单位:N·s,读作“牛顿秒”动量定理:3、动量定理的方向性小结:公式Ft=p′一P=△p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可以跟初动量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演示3:小钢球碰到坚硬大理石后返回。4、应用举例下面,我们应用动量定理来解释鸡蛋下落是否会被打破等有关问题。鸡蛋从某一高度下落,分别与石头和海绵垫接触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也即初动量相同,碰撞后速度均变为零,即末动量均为零,因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量相同。而两种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时间不同,与石头碰时作用时间短,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时间较长,由Ft=△p知,鸡蛋与石头相碰时作用大,会被打破,与海绵垫相碰时作用力较小,因而不会被打破。接着再解释用铁锤钉钉子、跳远时要落入沙坑中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需要延长作用时间(即缓冲)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接着再解释缓冲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作用时间短,得到很大的作用力,而被人们所利用;有的要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少力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有关实际应用的例子,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收获。教后反思: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