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熟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布局状况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人地协调观:联系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对应学生用书第232页)东北地区农业生产1.东北地区概况(1)图中山脉:①大兴安岭,②小兴安岭,③长白山脉;平原: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C辽河平原。(2)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3.农业布局的变化4.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成因问题原因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耕作粗放,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了不宜耕作的土地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毁林、毁草开荒及林区过度砍伐、草地过度放牧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开垦沼泽地水土流失严重长时间大规模开发,黑土大量流失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作物品种较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5.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①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②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③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轻巧记忆]图解法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美国的农业生产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配合较好。②地形: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④水源: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①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②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③国家政策与法规等。[特别提醒]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含义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2)划分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3)美国农业带(区)的划分(结合美国本土农业分布图)美国本土农业分布图序号农业带(区)序号农业带(区)①乳畜带⑤水果和灌溉农业带②小麦带⑥畜牧和灌溉农业带③玉米带⑦混合农业带④棉花带⑧亚热带作物带(4)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2)有益尝试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②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种植业的气候条件都非常优越。(×)2.地广人稀是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之一。(√)3.美国的小麦带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小麦种植季节相似。(×)4.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二、区域认知——正确连线将下列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与其对应的地区正确连线。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1.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吃起来口感要好于南方大米,为什么?[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2.三江平原素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提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应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