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背诵明朝的建立概况。2.列举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3.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4.认识八股文并正确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5.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1.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年号洪武。同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说一说: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2.废丞相、设三司(1)内容: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行省,分权于三司。(2)影响: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议一议: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有何不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皇权,促进唐朝政治、经济、文化臻于全盛;明朝皇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3.厂卫制度(1)设置:明太祖设置锦衣卫,监督百官和人民。后来,明朝又先后设置东厂和西厂。(2)影响:厂卫制度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4.八股取士(1)实行:明朝建立后,沿用前朝的科举制选拔官吏,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2)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说一说: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措施:①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丞相,权归六部;地方上,设三司。②建立特务机构,加强监督。设锦衣卫,监督百官和人民。③行八股,控制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培养忠实奴仆。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探究问题一】同唐朝的行政制度和元朝的行政制度相比较,明朝的行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①同唐朝和元朝相比,明朝在中央废掉了丞相,撤除中书省,权力归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从此被打破,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②同元朝相比,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这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与唐朝和元朝相比,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探究问题二】比较唐朝与明朝科举制的变化,正确认识科举制的利与弊。唐朝明朝内容儒家经典、诗赋政论,内容全面限于四书五经观点可发挥个人见解不能自由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不限文体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探究问题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之四百六十余人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提示:从八股取士的背景、内容和后果等方面展开讨论)对于这一观点,第一,要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背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坑儒更加恶劣。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