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社会秩序学习内容第二模块第三课:法律与社会秩序(第2课时)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基本方略。2、依法治国的要求(国家机关、公民)。3、青少年如何树立法制观念?重难点:1、依法治国的实施中对国家、公民的要求;2、中学生如何树立法制观念。时间分配导课3分自学10分交流10分展示5分小结2分巩固10分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导)一、自学新知:阅读《优化指导》P58—P59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意义有哪些?3、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的的核心及主体是什么?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6、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公民的要求分别是什么?7、青少年如何梳理法制观念?二、合作探究(一)中考原题1、2013年8月,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成功摧毁了多个犯罪网络,秦志晖等一批网络“大谣”先后落网。这说明①网络谣言制造者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网络世界是虚拟的,网民不享有言论自由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②2、在H7N9禽流感防控之际,某人为增强自己网络空间人气,利用微博恶意散布虚假禽流感信息,引发公众恐慌。公安机关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新课导入:复习导入中考热点:考点精选破题思路:1、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在于犯罪行为是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①说法无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因此错误;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因此②④说法正确。只要不利用网络从事信息对其依法予以刑事拘留,这表明①公民的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③公民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④法律禁止的,公民不能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出入境管理法等20部法律,这表明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立法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2013年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原市委书记薄熙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案二审公开宣判,维持一审无期徒刑的原判。这体现了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④凡是违法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三、考点解读:2016年中考说明中关于依法治国和树立了法治观念的考点进行了明确的解读(中考说明P216页)31、知道依法治国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32、树立法制观念。33、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四、考点相关知识依法治国在近三年中考中试题分布如下:2014年以违法犯罪活动,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③说法错误。故选B2、给出的四个说法中③的说法中提出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在这当中出现任何言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说法太绝对化,是错误的。故选D3、重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在②③所描述的是法律的特征,但是跟材料所描述的内容中体现不出来,所以应选D4、的第④种说法没有完全理清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究竟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行为主要衡量的标准是看违法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依据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判断哪种行为是一般违法,哪种行为是犯罪即就是“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必然违选择题形式考查(以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谣言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6年中考对依法治国的考查应该注重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多挖掘,全会提出的六个重要预测观点:预测一:为什么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治国之前提?”预测二:各级政府为什么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预测三:坚持依法治国为什么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预测四:请你说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是怎样的关系五、巩固延伸优化指导P63—64页六、课后作业优化指导P64页法故选B板书设计:法律与社会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