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学案16第9周第1课时【复习内容】诗歌阅读1【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理解和鉴赏的一些方法;2.把握诗歌描写和艺术手法考试题型。【知识链接】艺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借代、对偶、设问、反问等。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3)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画面描述:1)含义: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2)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前诊断】按要求完成《中考指要》P84T1P85T2P86T3.4【典型例题】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2、诗句最后两句为人赞赏,请说说在表达上妙在何处。(3分)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①漏水夜何②长,漫漫③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④通夕⑤响,征衣⑥未寄莫飞霜。【注】①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②何:何其,多么。③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④暗虫:暗处的秋虫。⑤通夕:整晚,通宵。⑥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3、请品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中“逼”字的妙处。(3分)4、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课堂检测】冰壶洞明·胡应麟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3分)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端居①唐·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3、分析诗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达效果。(2分)4、请自选角度,赏析“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4分)参考答案:【典型例题】1、【示例一】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示例二】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宽阔的平原,浩荡的江水奔流不息,在荒漠辽远的原野上滚滚东流。2、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却反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含蓄蕴藉,别有一番情趣。3、(3分)“逼”字用得神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1分),又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1分),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或: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1分)。(大意对即可)4、(3分)这首诗抒发的是闺中少妇思念远方戍边丈夫的情感(1分)。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滴水声、月、云、秋虫鸣叫,来描写思妇的彻夜难眠,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2分)。(大意对即可)【课堂检测】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钟乳的精巧美丽。2、对冰壶洞瀑布磅礴气势的赞美和无人赏识的感慨。3、“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别家乡,得不到亲人书信的时间已久,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落空时的怅然若失的神情。4、三、四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也可,意近即可,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1分)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