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内环境成分的判定及其与细胞内液的关系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以探究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背景的实验设计重点难点:(1)内环境成分的判断(2)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3)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人体内的全部液体,统称为体液,其组成如下:2.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其各成分的关系如图:(1)血浆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组织液成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2)组织液成分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浆。(3)淋巴循环可以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平衡。内环境成分与细胞内液的判断方法:(1)血浆与淋巴、淋巴与组织液之间是单向转变的,即组织液可以成为淋巴,淋巴可以回流为血浆,但不能原路反向。(2)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相互渗透。3.内环境的成分(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营养成分: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用心爱心专心1②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③代谢废物:CO2、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各种胞内酶。4.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5.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特别提醒:①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发生物质交换,没有细胞外液组成的内环境。②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虽来自于内环境,但不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被分泌后可以与外界直接接触,不属于内环境。二、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下图所示:1.O2的进入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系统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2.营养物质的进入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再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3.CO2的排出与氧气的进入相反,其途径为: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肺部毛细血管→肺泡。4.代谢废物的排出用心爱心专心2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成因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2)维持因素:与含有碳酸氢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等离子有关。(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碳酸氢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3.温度(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四、神经—体液—免疫调节(1)内环境稳态的事实:pH(7.35~7.45),温度(36.5~37.5℃左右),血糖浓度(0.8~1.2g/L),渗透压(约为770kPa)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某一恒定值。(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参与调节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体液,但都经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