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细胞笔记:一、细胞的发现1、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语的著作《尔雅》就记载了590多种动植物。2、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二、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施莱登和施旺)三、认识显微镜:1、认识显微镜:出示幻灯片和显微镜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各种部件的名称及作用。2、物镜与目镜的10×代表放大10倍,40×代表放大40倍。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3、使用显微镜:安放: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对光: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转动集光器(最大),左眼看调节反光镜——>>>合适亮度调焦和物镜升降:放片、调焦距:1、“上”字载玻片,夹住,通光孔;2、眼盯目镜,向前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靠近载玻片;3、左眼看,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上升,再用细准焦螺旋。观察:四、细胞的结构:(掌握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生物的传宗接代有关;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内有许多重要的结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植物细胞结构还有液泡: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内有液体叫细胞液;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中,还有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结构图:五、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1、受精卵——>>>生物个体2、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的意义: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目增多;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细胞数目增多;产生生殖细胞。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核内存在着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这物质为染色体。在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回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3、细胞的生长、分化分裂的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物质,不断长大到母细胞大小——细胞生长,一部分继续分裂;一部分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细胞分化。多细胞生物体能不断生长的原因:为了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注意:1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大小;2细胞的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生长和分化是相伴而行;3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是不断进行的;例题:1、世界上第一位看到细胞的科学家是罗伯特·胡克。2、有一台显微镜,其物镜是40×,要使物镜放大为所观察物体的400倍,那么应选用目镜10×。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4、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受精卵。它们的复杂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构。5、“细胞学说”是十九世纪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另外两大发现是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6、一个母细胞在开始分裂时,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分裂时它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其子细胞会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合成自身的物质,并不断地长大。有的细胞会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7、在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分裂的意义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多;使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数目增多。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使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9、某同学用下列四台显微镜分别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请分析回答:(1)观察到细胞最多的是2号同学,原因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低。(2)观察到细胞最大的是4号同学,原因是其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10、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时须注意:(1)安放:一般置体前略偏左,[2]镜筒向前,[13]镜臂向后。(2)对光:转动[3]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准通光孔,转动[7]遮光器,让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眼通过目镜观察,并调节[9]反光镜,直到看见一个明亮圆形视野。(3)观察:放好装片,先向前转动[11]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到靠近载玻片,然后左眼朝目镜注视,并反方向调节[11]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再来回转动[12]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11、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单位是(A)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12、使用显微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