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一物理《弹力》教案分管领导课时2第11周第1课时总第17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应用。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二、自主探究,合作共建:1、对“弹性形变和弹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2、对“几种弹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牛总结归纳弹力的方向。3、对“胡克定律”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买验结果。指导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图象处理),如何分析图象找出规律。指导学生做F-x图象,利用数学知识确定F和x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学生分析常见的弹力的力向。并进行总结。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机演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只有掌握了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确定了弹力的方向,才能为今后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知识应用,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桌面互相接触,由于书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产生了对的力,其方向。一弹簧秤由于弹簧老化而换用了一新弹簧。将弹簧秤竖直挂起来,当下面不挂重物时其指什恰好指在5N刻度处,当弹簧下挂上20N的重物时,弹簧秤示数为30N,当弹簧下挂上多重的物体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0N?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现津,得出结论。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做出图像,进一步处理数据。弹力大小的计算在今后也将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利用平衡条件及动力学规律,利用公式F=kx来计算。完成题目,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完成题目,对胡克定律的应用。小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后又对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提力、举力等)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板书设计:一、形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叫形变1.形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到了外力作用。重要方法。2.形变的分类①从形变可否恢复原状分:A.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如弹簧、钢条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形变都叫做弹性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