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材版本】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明清时期中国儒家思想的变化情况,而这种巨大的变化无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框架时一定要同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的变化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将中国此时的思想变化与同时代的西方的“文艺复兴”联系起来,比较它们产生的经济基础有什么不同,以及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教学中应贯穿探究学习的理念,大胆提问,共同交流。【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课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李贽的离经叛道,第二部分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第三部分是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第四部分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第一子目讲得是明朝后期思想家李贽,他是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第二个子目讲得是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他们思想诞生的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的发展而且自然科学也有一定得发展。他们继承了李贽的进步思想,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一个时代的文化是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反传统儒家思想、反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思想的出现正是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不断发展的结果。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史料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还应该向学生传授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和高一年级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对程朱理学和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得了解,这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1学生对程朱理学的弊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是他们理性认识明清思想家对封建礼教和政治制度批判的基础。3.非认知因素分析学生对程氏兄弟和朱熹比较了解,但对明清时期四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并不熟悉,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出课程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有效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教学环境】1、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等3、http://www.confuchina.com中国儒学网【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探究法。【教学思路】对于本课的讲述我准备从程朱理学入手,一是学生了解,二是可以从它的弊端出发,所以我会在一开始提两个问题:第一个程朱理学存在的经济基础,第二个它存在的社会环境,同学们会得出结论:程朱理学是在封建经济逐渐失去活力和封建统治走向没落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我们就不难引出这一节的课文。在这节中我们又会对四位思想家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真理的思想和精神进行剖析并层层推进,体会他们思想当中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2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对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过程】导课: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从蔚然大宗到备受排挤,从被确立为正统主流到受到强烈冲击,再到新儒学体系建立的风光无限。儒学像“橡皮泥”一样被封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们改造得面目全非,随着封建统治的渐趋衰落,旧的儒学思想也成了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