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高中物理《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2一、课标要求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二、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结合物理科组“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我选择探究性学习,抓住“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总结规律——实践与拓展”的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动能定理。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并参与创新发现之中,要比单纯掌握结论更重要。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外力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理解动能定理。(2)会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证明动能定理。(4)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处理,得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证明动能定理。(3)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物理实事和实验数据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3)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设计实验探究动能定理(2)理解动能定理2、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证明动能定理五、教学资源(1)教具:打点计时器,重物,纸带,铁架台,气垫导轨,沙桶,光电门计时器。(2)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3)软件:Excel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自由落体中重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二)实验探究1、实验一: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方案:当重物在空中自由下落时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增加。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它的运动情况,可以计算出某两点之间的动能变化,也可测量出两点之间的下落高度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总结规律实践与拓展自由落体气垫导轨动能定理证明动能定理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例题及该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多少,比较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记录:hAB(m)VA(m/s)VB(m/s)△Ek(J)WG(J)2、实验二:水平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拉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方案:水平气垫导轨上的滑块质量为M,质量为m的重物通过定滑轮水平拉滑块,滑块做匀加速直接运动,若M〉〉m,可认为绳子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当滑块经过光电门时,计时器会记录所用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时的速度,通过测量滑块、重物的质量和两个光电门的距离,就可以比较重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实验记录:滑块的质量M=实验t1(s)t2(s)v1(m/s)v2(m/s)△Ek(J)WF(J)实验1实验23、实验结论: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三)、理论探究如图所示,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推导恒力F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五)总结探究结论1、动能定理: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动能定理表达式:W合=△Ek3、W合表示合外力做的功,W合=Fscosθ或W合=W1+W2+W3+…4、若W合>0,则Ek增加;若W合<0,则Ek减少,若W合=0,则Ek不变。5、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六)实践与拓展例: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前进s,后撤去力F,物体与水平面的摩擦力恒为发f。物体从开始到最终停止运动的位移是多少?八、课堂小结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总结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实验探究——理论探究——验证规律——实践与拓展,物理学中的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这个过程,充满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只有掌握这个科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