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学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赫鲁晓夫改革:农业工业批判个人崇拜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勃列日涅夫改革:新经济体制到逐渐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最后苏联解体(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2)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2、内容:(1)农业:改变过分集中的,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2)工业:扩大(3)政治:批判斯大林。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打开了苏联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混乱。2.过程:前期改革:(1)重点内容:改革工业推行(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走向停滞: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和趋势。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国民经济发展衰退。2、内容:⑴经济方面:制定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试图以代替行政命令。⑵政治方面:a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b推出,纵容自由化思想;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⑶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放弃对东欧的控制。3、结果: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14、苏联的解体(1)、经过: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b“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c《明斯克协议》的签定,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取消苏联。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解体。(2)、实质: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3)、原因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三).抛砖引玉抛出问题引出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3)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二、互学引导生生互学师生导学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3、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三、活学辅导:1.举一反三1).斯大林模式虽然使苏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的弊端也很突出。揭开对斯大林模式改革序幕的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2).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A.重工业B.商业C.农业D.轻工业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2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5).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6).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