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中物理《7.2分子的热运动》教学反思新人教版选修3-32013年10月11日我在常州中学参加了江苏省高中物理优秀课评比活动,比赛的课题是《分子的热运动》,通过紧张的准备和比赛,感触颇多,下面简单的谈谈教后的一些得与失。一、成功之处1.教材处理:课本的安排是先后通过讲解扩散实验、布朗运动来证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后讲解分子的热运动。考虑到学生初中对扩散现象有了比较深的理解,所以在备课时,我设计为先讲解布朗运动,弱化扩散现象,最后讲解分子的热运动,这样的处理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2.难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处理布朗运动的成因和布朗运动的明显程度的影响程度,本人采用了如下的处理方式:(1)布朗运动的成因:通过“现象”→“猜想”→“探究”→“验证”的流程来突破难点,通过视频让学生观察总结出观察到的现象------“布朗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后通过学生猜想得出可能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只能是液体分子撞击力所致.让学生通过生本对话后,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布朗运动不规则性的原因,最后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模拟实验设置如下:(a)对比一个学生击打悬挂的排球与两个学生同时击打悬挂的球的现象得出:物体受力不平衡,其运动状态改变(b)让六个学生围成一圈,让学生随机击打排球模拟布朗颗粒受到液体分子撞击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学生具有隐身本领,我们只能看到排球的无规则运动,是什么力导致排球的无规则运动?这时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周围学生的撞击力所致,这些撞击力的特点是,不同时刻排球获得了不同方向的合力,导致了排球的无规则运动(与布朗颗粒的受力非常相似)”,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突破了第一个教学难点。(2)布朗运动明显程度的影响因数:由于这部分内容较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先通过阅读课本后小组合作,通过先生本对话后生生对话,最后师生对话。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后,小组合作,基本能得出影响明显程度的因素。最后教师通过通过模拟验证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难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以及两个难点突破方法,个人觉得处理还是很恰当,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3.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整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努力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和感悟知识得来的过程和成功的乐趣,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4.多媒体辅助与教学过程连接紧密,达到了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用多媒体而用之。本节课通过本人处理的视频,很清晰地展示了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和很好地观察到了布朗运动实验现象。通过动画模拟能很好地把微观的难以想象的事实模拟出来;本节课本人制作了布朗颗粒位置连线的动画和一个影响不亮颗粒明显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动画,对教学有了很好的辅助作用。5.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锻炼了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不足之处1.由于本人所在的学校条件限制,没有CCD显微镜。在所有的参赛选手中,只有本人未能在课堂上做布朗运动的实验,而是通过本人剪切处理的一个较清晰的实验展示布朗运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本人未能做出这个实验,在这种优秀课比赛中明显不足,这也许是本人最终未能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最大影响因素。2.由于和学生之间不熟悉所以没能和学生达成很好的共融,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踊跃,而有一部分学生却把自己当成观众,未能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在这节课中本人未能全面关注所有学生。3.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由于中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两个难点,在时间处理上不是很好。布朗运动教学用时32分钟,扩散现象和热运动用时13分钟,使得扩散现象处理稍显仓促。4.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时间不够,例如学生分析布朗运动的成因时,在经过了小组讨论后,各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但我只能让其中一组代表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