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海拉尔市第一中学高中人民版必修2历史: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教案【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预习。2、课堂指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课标要求】: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原因;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苏联解体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对不同时期改革内容的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把握。【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3、结果及其原因: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2、结果及其原因: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1、内容:2、影响:【课堂合作探究】2.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二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是什么模式?这个模式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弊端是什么?2(2)邓小平在材料二中的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说的?从这段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改革的历史应得出哪些基本认识?【课堂练习】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首先对苏联的政治、经济领域进行了改革。回答1-4题。1.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其核心内容是()A.彻底肃清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及个人崇拜C.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D.提出经济改革方案,否定农业集体化2.下列哪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政治改革的内容()A.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B.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C.强调集体领导原则D.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3.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包括()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②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⑤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A.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4.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破除C.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D.对斯大林的批判澄清了人民的思想混乱5.下列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A.强调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B.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C.经过改革苏联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D.执政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回答6-9题。6.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调整所有制结构C.允许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D.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实行租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