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赴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规律。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就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发表人个见解。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认识在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简介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了解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发展情况,从而理解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含义。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2、目的——调动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3、形成过程: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前后,毛泽东对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提出了“百家争鸣”。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毛泽东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1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既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教训,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规律的方针,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4、成就:“双百”方针的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产生强烈反响,也给学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十年动乱”首先在文化领域掀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革的导火线。认识到“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化领域掀起,文化事业首当其冲,遭受了严重挫折。2、运动中“文化的凋零”。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革中文化受到摧残的表现。3、“双百”方针遭遇曲折: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②“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三、文化事业的繁荣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针的提出与发展。文革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将文艺创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