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海拉尔市第一中学高中人民版必修2历史: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实质和作用;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内容、发展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措施和历史作用。【自主学习】1.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的讨论。(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为中心。(3影响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委员会。(2)城市①中心环节:增强活力,把企业搞活。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1(3)评价: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3、结合本课的学习,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课堂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1)材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3)实现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转变的关键是什么?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2材料三请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中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政府进行的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各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什么?指出图3所示的地区与前两者开发时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3)说明材料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课堂练习】1.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2.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4.(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5.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