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原因及其实质。思考题1蒋介石先后提出的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本质上是否一致?2、能够分析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原因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思考题2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3、能够归纳和记住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思考题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4、能够归纳和记住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思考题4什么叫“长征精神”?它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先后提出了哪两个政策?这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否一致?为什么?问题2: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没能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问题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例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A.敌我力量比较悬殊B.红军尚无作战方针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D.敌军采用碉堡战术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配餐作业一、基础题1、导致蒋介石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B.中共的斗争C.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D.英美的支持2、指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A.博古、李德B.毛泽东、朱德C.周恩来、朱德D.毛泽东、周恩来13、遵义会议上主动承担战争失利责任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博古D.朱德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5、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是在()A.强渡乌江、攻占遵义时B.四渡赤水后C.强渡大渡河后D.巧渡金沙江后6、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这是在()A.1935年10月陕北B.1936年10月会宁C.1935年10月会宁D.1936年10月陕北7、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下列行动的先后顺序是()①巧渡金沙江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④翻越雪山⑤穿过草地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①⑤④C.③①②⑤④D.③①②④⑤二、巩固题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质上是()A.先安内再攘外B.“安内”是为了“攘外”,最终目的是“攘外”C.对日本侵略者妥协,对红军疯狂“围剿”的反动政策D.为其反动政府制造根据2、1.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B、蒋介石采取了新的战略部署C、“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D、毛泽东离开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其目的是()A.北上抗日B.将革命进行到底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D.实现革命重心转移4、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C.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2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5、1935年10月,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一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A.遵义会议的召开B.红军巧渡金沙江C.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D.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6、红军长征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的B.开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C.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D.传播了革命思想7、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相同点在于()①会议都从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全力纠正错误②毛泽东都参加了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③在危机时挽救了党④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问题的开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是()A、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指挥权B、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地位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D、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