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学重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背景战时共产主义内容政策的实施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道路的初期探索背景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内容评价(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2)外患:协约国武装干涉。(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1)农业:实行,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4)实行成年人,“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1)积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消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⑴经济危机: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⑵政治危机: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2、实施:(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2)内容:a.农业:以固定的代替,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d.分配制度:实行。13、评价⑴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⑵作用:a经济上,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b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c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抛砖引玉抛出问题引出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如何体现的??2)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评价新经济政策二、互学引导生生互学师生导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如何体现的?2、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评价新经济政策三、活学辅导:1.举一反三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D.赫鲁晓夫改革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2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4).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俄国状况不相符合的是A.农民将一切余粮交售给国家B.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C.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D.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