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国际联盟盟约体现的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和平外交成果;《洛迦诺公约》的基本内容;《非战公约》签订的原因及基本内容。2、理解:国际联盟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苏俄实行和平外交的原因和签署《洛迦诺公约》的原因。3、了解:《非战公约》的进步作用,并适当对《非战公约》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通过对《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内容和作用的比较,认识两个公约对德国产生的历史影响。2、问题探究:通过对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概述,探究其历史作用及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3、概括阐释:归纳概括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史实,正确评价国联的得失;正确阐释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苏俄外交取得了积极成果;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缓和局面。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也暗藏着危机。2、了解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历史,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中的4个目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国际联盟的活动、苏俄的和平外交、《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第一目和第四目涉及全球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二、三目涉及欧洲范围的国际关系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以帝国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和平体系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建立起来。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国际联盟于1919年成立。此后,为了调整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于1925年签署了《洛迦诺公约》,使欧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在国际联盟的组织下,1928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此外,在20年代,苏俄也力争改变自己在世界上的孤立处境,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利用参加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机会,与德国缔结了《拉巴洛条约》。这一系列事件的相继出现,奠定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和平局面。本课内容较多、也显得较为零碎,但如果以国际关系作为主线,可以找出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建议教师适时地综合采用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就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使得饱受战祸的各国人民渴望找到根除战争、保障持久和平的途径。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迎合人民群众要求,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主张,鼓吹在战后建立全球性的国际组织。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以后,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联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巴黎1和会决定设立一个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由威尔逊担任主席,这样,威尔逊首先建立国际联盟的要求未被采纳。《国联盟约》经过26次修改之后,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就是《国际联盟盟约》。《国联盟约》倡导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三原则。那么,国际联盟是不是真的能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一、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1、国联的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温故而知新】国际联盟知识:(1)成立时间:一战后(即1920年);(2)产生背景:20世纪初“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3)建立者和主导者:战胜国;(4)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实行集体安全等,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5)主要会员国:分创始会员国(共42国)和非创始会员国(21国);凡是在大战中对德奥集团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这样,国联共有44个会员国,后来逐渐增加到63个国家。1937~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国家加入国联时间国家加入国联时间奥地利、保加利亚1920.12德国1926.9匈牙利1922.9苏联1934.92、主要活动:(19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