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信息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2.年级:高中一年级3.所用教材章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三节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4.学时数:1课时非上机时间1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30分钟。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体验信息获取过程,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信息,掌握下载、保存信息的方法,并能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过程方法: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情感态度:体会信息获取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关注信息获取的效率,使学生养成科学高效、正当的获取信息的意识。(二)内容分析一听"上网",学生都很兴奋!但是他们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浏览信息,而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做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生活、工作、学习都需要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处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获取信息,但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因特网。因特网是将全世界所有愿意进行信息交流的计算机利用通信设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一个世界性广域网络,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将信息技术基础定为高中学生信息课的必修模块,而且是第一个模块,同时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显然又是本章的重点,基于此,学习和研究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学生分析在因特网上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有http://www.google.com,搜狐http://search.sohu.com/,网易http://search.163.com/和中文雅虎http://cn.yahoo.com/等,而搜索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关键字搜索和分类搜索。一般来说,即便不加任何讲解,学生也会试着用这两种方法去搜索相关的信息,但每位学生的层次不一,有的在家中就可以上网,而也有学生初中几乎没有学过什么电脑;同时,即便是能够搜索到相关信息,对于关键词的取舍和分类层次的掌握也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所以在学生动手体验了搜索的方法后,教师适时的给大家以交流的机会,同时耐心的向学生讲解上述的经验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由于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由问题“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吗?”引出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学习任务,在学生交流探究并实践的基础上,让上机操作能力好的学生进行上机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操作的过程及想法,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一起用探究学习和交流学习的方式总结出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信息搜索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掌握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三、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构想1、课前准备: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填写了测试卷调查。并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选出基础较好的十多位同学任组长,其他同学自由组合,每组6—7人。本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索的方法,通过一个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和方法,活动的主题是:你知道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吗?。2、导入部分:放不到一分钟的中秋送月饼的flash动画片然后引出话题: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吗?[设计意图]:引入贴近生活、从大家感兴趣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