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多彩的光【复习目标】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2.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3.知道光的折射定律。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物体的颜色。5.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7.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方法指导:区分光的各种现象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在分析各种光现象时,要抓住要害问题——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不变;光在不同介质或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路发生变化的现象为折射现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路发生变化现象为反射现象。友情提醒:光学作图应注意:主要注意线的虚实,箭头的方向。反向延长线、作对称的垂线和法线都要用虚线,箭头的方向是指向观察者的眼睛。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2.如图所示,潜水员的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3.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并将凸透镜画出来。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1.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2.凸透镜成像时,若透镜不动,物体垂直于主光轴上下移动时,像反向移动;若物体不动,透镜垂直于主光轴上下移,像同向移动。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各组学生回顾并思考,小组长汇总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选择较好的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对照复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4.如图所示,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块平板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1)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如何确定像的位置?②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2)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物到镜面的距离),重复实验。(3)实验表明,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眼睛的成像原理进行探究,凸透镜的焦距f=10cm。(1)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上。(2)图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此时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才可接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3)若进一步探究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应更换一个焦距更大(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进行对比实验分析。1.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2.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一回顾本章重要的实验有哪些?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方案二总结本章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