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案、一、基本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教育主题,在第十二课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了解大自然面临的主要灾难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的基础上,第十三课主要是让学生行动起来,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在第一节了解并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增强依法保护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依法保护环境做贡献。本节课共有两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我国已形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立法情况,了解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重要规定;第二个层次“我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贡献”,主要帮助学生增强依法保护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依法保护环境。2、学生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大自然面临的主要灾难,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明确了要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有利于过渡到本节课主题:与自然和谐相处,还需要法律保障,要增强依法保护环境意识,为依法保护环境做贡献。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前预习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3、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依法保护环境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能力:认识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原则,懂得环保行动中的责任。(2)、学习重点及难点:重点:我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贡献。本目的教学重在落实环保行动,把学生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依法保护环境。所以,在教学时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资料,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科学设计系列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找到保护环境行之有效的办法,难点:我国已形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及环保原则。由于学生法律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只有零星的有关法律知识,缺乏对环保法律的系统了解,而环保法律法规又比较繁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完成本目的学习,通过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情况,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而对我国的环保法律有个体系性了解。二、预习学案【预习任务】(教师寄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任务一:“我国已形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1、仔细观察教材P48“我国广义的环保法律体系”图表,并结合教材正文和相关链接的知识说明,分层次描述一下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设计意图:由于教材的“我国广义的环保法律体系”图表与教材正文和相关链接的知识说明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回答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时,往往局限于教材P49的正文部分,并未认真读图表也不能做到图文结合,因此,设计此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表能力、图文结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养成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分小组查阅资料(每小组按顺序至少完成本组应查的资料和问题)(1)查阅宪法原文,摘录有关环保的条文。(2)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是哪一部法律规定的?(3)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原文,找到P49“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相应内容所在的章节条款。(4)查阅《水污染防治法》原文,摘录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5)查一查我省制定了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6)查阅和收集我市近几年采取的环保措施和口号。(设计意图: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调查研究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关注家乡建设)预习任务二:“我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贡献”3、讨论:“保护环境是大人们的事,是将来的事,与我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4、讨论:我们如何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贡献?三、课堂实施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遵循的三大道德规范,下面请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