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突出的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这几个环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落实了有效预设,实现了有效生成,促成了有效优化,(一)有效的教学设计1.教学分析工作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其中学习需要分析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分析有利于揭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学生初始能力分析有助于确定了教学的出发点,学习环境分析有利于营造了教学的平台。有效的学习需要分析应是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而进行,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如实地找到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高中生物教学中,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初中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所形成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一样的,在学习需要分析时应正视与重视这些差异。在探明不同类型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基础上来考虑群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为确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策略如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搭支架等提供依据。有效的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对所要学习内容中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进行剖析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材解读。有效的教材解读不仅仅要解读某一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文本话语、活动结构与编者意图,还要把这一学习内容置于单元教学中或置于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中作纵向比较,梳理清前后知识、前后能力、前后态度之间的关系,明晰该学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科学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相对学生而言,叫学生的初始能力,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叫教学起点。有效的初始能力分析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始新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态度分析,即学生是否对知识内容感兴趣,是否存在偏爱,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所必须考虑的。初始能力分析有助于让教师确定教学中是否要进行支架式教学?应搭什么支架?例如,对于缺乏科学探究经历与能力的学生,可搭“示范”支架:对于初次引入数学方法处理数据时,可搭“图表”支架;对于思维加工的过程,给出“方法”支架等。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得考虑“支架”何时搭、何时淡出的问题。学习环境是时刻围绕在学习过程周围的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所有背景因素分析,生物教学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开放性等特点,环境因素分析到位,有效地利用和改善环境因素,营造出有效、和谐的课堂与课堂文化,才能保证有效教学。例如,开展生物探究式教学,应该努力建设专业教室,教室的空间、布局、材料设备、信息环境、人力资源、安全等均是有效探究的外部支持。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媒体等因素。在学生原有水平和初始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所作的准确、具体的说明,是教学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成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教学评价的依据。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第一目标设计要有科学性,即有依有据确定教学目标;第二,目标设计得有完整性,生物教学目标应是“三维一体”;第三,目标设计应有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第四,目标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要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评价和检查该课的教学工作。3.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高中生物中哪些体现事物名称、科学事实、基本科学概念的陈述性知识是不适合或不需要探究的,可以通过“讲解、阅读、演示、示范”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获得对科学内容尽可能多的了解,例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各种观点的学习。对于复杂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以探究为核心”来建构理解。(二)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不同,教学实施是个教师组织、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焕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