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石壕吏》说课稿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表达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峻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教材分析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表达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凄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峻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入同情重点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凄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入,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迸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波,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青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精确,读出节拍。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答复,老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说明诗人目睹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睹耳闻)。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老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说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说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忽然攻击,凶恶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③三、四句说明了什么情况?学生答复,老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因此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抓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入地提醒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静的情景,提醒了老妇一家凄惨遭遇的社会环境。(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答复,老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表达了诗人强烈憎恨差吏、深入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述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述)。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②第3段只是表达了老妇的苦啼申述。127;差吏是在不断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述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答复,老师明确:差吏决不是不断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述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述,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述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③老妇的苦啼申述包含几层意思?从中表达着什么样的进程?学生答复,老师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述包含三层意思,从中表达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述,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④第一层申述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答复,老师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宏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说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