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6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鲁迅先生对阿长是特别思念、感谢的。鲁迅先生特别思念儿时的保姆阿长,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么样值得思念,鲁迅对阿长怀有多么深沉的感情。2.把握这篇课文,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目光。回忆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厌恶,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明白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恨她;大出预料,阿长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因而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目光去观照本人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委婉的,要透过文字外表去理解。3.阿长是一个特别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阿长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小孩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愿。好似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小孩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快乐得什么似的。一般人都有美妙的愿望。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特别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喜爱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厌恶之极。阿长明白许多事情、许多道理,能够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小孩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小孩拔草、翻石头确实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小孩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宝贵的历史材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5.阿长对小孩倾注一片心血。前半部分尽管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儿时的心理,事实上阿长对小孩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惟独买《山海经》算是做了一件好事。阿长对小孩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小孩洁净、平安,有教养,她总是为小孩操心。“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所以她不明白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小孩感受厌恶、烦恼。买《山海经》则是叫小孩满意如意的一回。阿长本人没有读过书,见小孩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咨询《山海经》是如何一回事;同时,她把小孩的心愿不断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之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所以的。二、文句讲解1.“谋死我那隐鼠”是如何回事?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特别畏惧人,我们那儿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不断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沉着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特别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成心“谋死”隐鼠的。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由于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风俗。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神力,奇妙之力。课文两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