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导学稿《看云识天气》导学稿[教学目的]:1、复习稳固比喻的修辞,体会语言的精确生动。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增加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常识。[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适应。[教学方法]:朗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课前预习案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1)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月晕()倒塌()晕()头转向(2)释义:峰峦:预兆:轻快:弥漫:征兆:倒塌:一霎间:(3)写下你本人的重点字词: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考虑: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云和天气是什么样的关系?用文中的一句话答复。2.看云识天气最根本的经历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答复。3.作者从哪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三、预习自测: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文章运用精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荣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课内探究案引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特别细致。由于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不断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效劳。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教学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峰峦()丝缕()棉絮()月晕()冰雹()预兆()弥漫()一霎间()鳞()波2.给多音字注音晕称卷圈薄二、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提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文中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历一句是提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详细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明显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详细分析其作用。(5)以简表的方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三、重点理解:1.第一节第一句中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能够吗?为什么?4.第三小节中,作者把薄云分为这几种,采纳了的说明方法。“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雪白的绫纱”,此句表达方式是,修辞是,说明方法是。5.(4、5)两段写到了几种云?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详细诠释了上文中哪句话?“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慢慢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倒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立即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有冰雹或者龙卷风”,这段话中的动词有,其作用是,采纳了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生动或平实)。6.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哪一个字起过渡作用?本段在介绍云上的光荣和天气的关系时,说明方法和上文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依照运上的光荣现象,可分作这四种光,这种说明方法叫。7.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是什么?8.填写以下表格:云的形态与天气云名位置形态特点天气征兆卷云最高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雪白的绫纱。晴朗云的光荣与天气光荣名产生和分布情况且色彩天气征兆四、探究学习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细心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考虑:(1)为什么看云能够识天气,怎么样看云识天气?(2)语段中明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方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