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学案21《曹刿论战》学案设计人:刘杏林老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学习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别句式。2.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过程:一、根底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依照史编写的(体)史书。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比照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小惠未,民弗从也。通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1)牺牲玉帛古:今:-(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6)忠之属也古:今: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故公咨询其故()之故克之()故逐之()忠之属也()肉食者谋之()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8)望其旗靡7、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三、合作探究1、鲁国成功的缘故是什么?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详略呢?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么样的性格?四、拓展延伸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缘故。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阐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杰出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六、达标测试题中考链接《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咨询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1.以下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公与之乘()(2)遂逐齐师()(3)既克()(4)彼竭我盈,故克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两个句子补充完好。曹刿选择进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选择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说出曹刿是靠什么赢得战争的。答:21《曹刿论战》参考答案:二、1、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开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咨询--参战--释疑)。留意,在学生概括时,能够引导学生留意每部分内容都能够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接性。2、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能够由标题推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根本通过,说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获得战争成功的道理。三、1、首先要注重士气。要“一鼓作气”,由于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是战斗的最正确状态;而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完了,因此进攻要等敌人击完三遍鼓时,我们再进军。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擅长掌握有利战机。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没有立即要庄公率军追击,而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是否纷乱,登上车前的横木向远处瞭望败退的齐军是否有诈,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