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县西牛中学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3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____________的呼声日益增强。(2)经济状况:美苏的____________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3)外交政策美国:__________主义,________海外力量,对苏推行“________”政策。苏联:勃列日涅夫采取________战略,力争____________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2.表现(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____________。(2)欧安会:1975年在赫尔辛基召开,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使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缓解。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1.苏联入侵阿富汗(1)直接原因:阿富汗发生政变,新上任的总统决定与________决裂。(2)状况:________年12月,苏军发动突然袭击,迅速攻占喀布尔和阿富汗全境。(3)影响:____________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导致美、苏关系重新紧张。2.美、苏对抗再现(1)1980年,美国提出“____________”,重新强调实力和____________。(2)1981年,美国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新遏制政策,对苏联施加压力。3.主要结果:苏联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______________,力求维持既得成果。三、“第二次缓和”1.背景: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提出“________”理论。2.表现:美国“里根主义”出台,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了《消除中程导弹条约》,双方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四、“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发展;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____________,纷纷放弃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统一。2.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____________正式解体。东欧各国和苏联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知识点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1.尼克松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的不同是()A.强硬政策B.对苏“缓和”政策C.争夺的重点在欧洲D.全面收缩2.二战后标志着美苏关系缓和进入高潮的是()A.尼克松访苏B.欧安会召开C.《赫尔辛基宣言》签署D.“尼克松主义”提出知识点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知识点三“第二次缓和”5.美、苏关系出现“第二次缓和”的主要标志是()A.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B.《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的签署C.苏联开始提出“新思维”理论D.美国正式制定星球大战计划知识点四“冷战”的结束6.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德国人意味着()拆毁柏林墙A.欧洲将从此出现和平局面B.德意志民族即将再度统一C.东西德经济差距将迅速缩小D.影响德国分裂的苏联即将解体7.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A.社会制度的变化B.文化观念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D.民族构成的变化8.以美、苏“冷战”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是()A.东欧国家发生剧变B.德国实现国家统一C.苏共中央自行解散D.苏联正式宣告解体题号12345678答案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尼克松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战线,以有限的力量去维护美国的主要利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调整“伙伴关系”,让其盟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负担,缓解美国的困境;二是增强“实力”,即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与苏联抗衡的基础;三是通过“谈判”签约来限制苏联实力的发展,缓和国际局势。——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请完成:(1)结合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