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黑羊》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黑羊》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耕耘yún积攒zǎn陌生mò辗转zhǎn广袤mào罂粟yīngsù贫瘠jí熠熠yì灼zhuó咫尺zhǐ贪婪lán携带xié2、词语耕耘:耕地和除草,多用于比喻。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与众不同:跟别人的不一样。苦于:对于某种情况感到苦恼。破晓:(天)刚亮。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贫瘠:(土地)薄,不肥沃。广袤:广阔,宽广。诱惑:吸引,招引。熠熠:形容闪光发亮。燥热:(天气)干燥炎热。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敦促:恳切的催促。行窃:进行偷窃。携带:随身带着。纵使:即使。逻辑:可观的规律性。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敲定:确定下来,决定。3、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其中《复活》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名著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有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列夫•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判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其主要作品收在《卡尔维诺文集》里面。课文是一篇寓言,介绍了穷人和富人产生的原因,讽刺了当时那些靠卑鄙手段富裕起来的人。(二)阅读能力目标1、体会生动自然地叙事,抓住人物特点细致刻画的方法。2、分析重点句子中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以不同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写法。(四)思想教育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探寻文章主旨。三、教师建议《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探究作品的主题(寓意),其中基本的认识应是什么?除练习中列出的四种外,还可能有如下看法:1、家人继承其土地遗产,象征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历程。2、主人公作为人类的象征,以死亡换取“获得”,如此“获得”已无意义。3、既获得最大值又安全无损,人类很难把握好这样的两难矛盾。有两点应为基本认识:1、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贪心、过度追求;2、对主人公并非一概否定。详见练习二。《黑羊》探讨本篇寓言的寓意。其中哪一个寓意与《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所讨论的问题,现象一样但实质不同?哪些寓意特别深刻?1、把贫富分化归罪于诚实人士是荒谬绝伦的。2、富人之富是他掠夺了别人的财富,而其财富却没被掠夺或少被掠夺,穷人正相反。贫富进一步分化,是因为富人发展到可以雇穷人去掠夺他人财富,雇穷人保护其财富不被他人再掠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富人剥削穷人的事实。3、一些特别富的人已忘记其财富原本是掠夺来的。4、人人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5、人人都在干坏事的环境里,你妨碍别人干坏事,反而是不正常的。其中2与《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所谈问题,现象一样实质不同;详见练习一、二、三、四。四、课文讲解《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一)文章主旨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批判、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了他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类人进行批判和嘲讽。(二)文章思路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第一次买地:收益颇丰发展:第二次买地:是第一次的十倍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结局:帕霍姆悲惨的死去尾声:仅得到埋葬之地(三)重点语句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分析:这不愧是明智的做法,但为时已晚。帕霍姆开始后悔自己的贪婪。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分析:帕霍姆被埋葬在六英尺的一小块土地里,为占有大量的土地而累死,到头来只拥有六英尺的埋葬之地,真是绝美的讽刺。(四)写作特点1、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文章多处地方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如那夜不眠时的帕霍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