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评价历史;B: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导课: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红旗缓缓降落,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走过了69年的春秋,其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哪些地方给我们以警示和借鉴呢?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具体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如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参见教材“历史纵横”)【备课资料】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①个人迷信。②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③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④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⑤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⑥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⑦实行个人独裁。紧接着,赫鲁晓夫在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平反,他释放了几乎全部政治犯,为1935-1955年死于集中营和监狱的绝大多数人恢复了名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来被以色列特工搞到并送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不久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出来。这个报告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总之赫鲁晓夫的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暴露了苏共极权统治的阴暗、残酷、灭绝人性的狰狞面目,为苏联政治改革和苏联专制的终结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赫鲁晓夫的报告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从此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由顶峰迅速滑落。2、内容:(1)农业改革:(重点)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2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1、内容:(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浓缩为: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结果:(浓缩为: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失败原因共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