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如: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西域各族、西南夷和百越等。2.掌握两汉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如: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昭君出塞、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等。德育目标1.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2.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期,朝廷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3.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力目标1.两汉时期,汉朝政府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比较复杂。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2.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2.张骞通西域。●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课件。3.有关描写两汉与边疆各族的文学作品。●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或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3.比较法:在对各少数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的比较,积极引导学生对政策实行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比较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重点,如两汉政府与匈奴、西域各族的关系,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在介绍边疆各族自身发展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他们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注意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一定的民族政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专心爱心用心1而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共同发展,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书写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更是一部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交往、友好相处的历史。两汉时期,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且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和联系也日益加强,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之二: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那么这大一统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回答]一是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期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空前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西汉统治达到鼎盛,从而实现大一统。[教师讲述]在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军事方面的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局面;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教师过渡]从军事方面的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主要是通过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来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从而来巩固多民族的国家。然而大家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民族关系中的一个方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和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板书]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教师提问]有关匈奴这个民族的历史,我们前面已学到过了。请大...